近些年国内的艺术展览数量看上去已经很多了,但是展览品质方面也一直备受诟病。太多“特色”、圈资源以及社交型的展览,背后只是艺术商业运作项目,从而降低了展览在传播艺术领先理念的能力,而缺乏展览真正的有效率和评判机制,因此这么多展览横空出现,一方面呈现了艺术生态发展的空前混乱,另一方面进入到需要重新来辨别展览价值机制的阶段。过多的展览实际上正在“掏空”这个领域向公众输出的正常价值。展览也需要“熔断”机制,让组织方和参展艺术家能够冷静下来,真正来思考展览的价值何在。
在当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展览被项目化的可行性越来越大。换句话理解,展览本身变成艺术商业项目的配套工具。这些现实的商业展览,经过策展人的包装,就会借文化项目的名义平行落地到地方去,但是展览的质量本身没有提高,通过嫁接文化园区等,这些商业性的展览又恢复了它的活力。中国艺术市场的显著特征是基数非常大,即便在市场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展览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从而促成了艺术展览表面上的繁荣,但另一方面是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钱财物在流失,这样的运行机制是无法探讨的。甚至会出现市场越不好,展览越多的情况。这就是中国艺术市场真实的问题所在之一。
谈到好的展览,需具备四个有效性:
一是展览主题和定位的有效性;
二是展览品质的有效性;
三是邀请来的人要有效;
四是宣传要有效。
好的展览一方面可以引起比较强烈的社会公共话题,另一方面展览对艺术作品本身能够聚焦。同时经济效益也要有所实现。而办好一个展览,则需要很多基础性的要素,但关键是策展人的定位和野心,需要通过展览定位把有品质的艺术家以及相关作品集合起来,在一个有效的空间内,把它充分释放出来,而资本和运行也是一个好展览不可缺少的元素。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展览要排除太多人际的利益关系,让展览自身自带光芒。国内的很多展览就是人情味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