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国际展会综合服务平台-外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外展百科 > 展会实务

热门展会

外国的外国展览!

时间:2016-07-08 10:34:27 来源:外展网 浏览:

艺术品电商、艺术品金融吵得沸沸扬扬,互联网思维忙着将“艺术”拉下神坛,大众化普及浪潮过去一波,成功的案例不多。收藏不是买卖,艺术品也不是好产品,踏入艺术品收藏的圈子,得到业界前辈最先的教诲就是——如果你想赚钱,最好不要涉足这个领域。

位于奥地利小镇Thalheim的Angerlehner美术馆由企业家HeinzJ.Angerlehner一手创办,身为奥地利三大收藏家之一的Angerlehner将企业的旧厂房改造成美术馆,与公众分享他的私人收藏。借着策展人梁克刚和AlexandraGrimmer联合策划的《无常之常》展览在这里展出的机会,我们拜访了Angerlehner先生和他的美术馆?

Angerlehner美术馆

静谧的多瑙河流经奥地利,将小镇Thalheim隔在Wels的另一边。Angerlehner美术馆就坐落在多瑙河畔的Thalheim小镇,河流从美术馆身后静静流过,与极简主义方盒子一般的美术馆共同构建成一种精神性的所指。这个通体黑色的方盒子是工业机械制造企业FMT公司的旧车间。随着企业的扩张,工厂搬到新的办公区域,执行董事HeinzJ.Angerlehner决定将这里改建成美术馆,展示自己收藏的将近两千件艺术作品。西方的美术馆作为文化机构,往往与剧院、音乐厅等共同构建城市文化中心。而以老厂房改造并位于偏远小镇的Angerlehner美术馆为何设立于此,Angerlehner自有他的主张。

“我要把这些作品给人们看,让人们一起享受我的收藏。”

Angerlehner从邮票开始收藏,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时髦的追随者,随着通讯技术的更新,邮寄信件几乎成了历史,邮票也随之式微。9年前,他将目光转移到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上来。从第一张抽象作品开始,他不断地学习,认识艺术家,完全用个人的积蓄来收藏当代艺术。2011年,当他用企业的旧厂房美术馆时,甚至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和其他机构的任何支持,而他却做得那么义无反顾。这正是艺术有魅力的地方,收藏艺术品多年Angerlehner把作品放置在各处房产中,家人都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藏品。说到这里,Angerlehner的脸上露出了狡猾的笑容,就像是一个孩子瞒着大人偷偷在车库里打造了一个玩具小世界——从收藏中获得的乐趣,是给收藏家最好的人生礼物。

2013年9月,Angerlehner美术馆装修完工对外开放,近乎完美的细节和网络化的控制系统令人难忘,无法想象改造前伴随着机床轰鸣的生产场面同样发生在这个空间。美术馆的设计极具创意,透明的玻璃将库房和展厅空间隔开,重要收藏在这里一目了然。错落拉开的储藏架上挂着大幅的抽象主义、表现主义作品;雕塑集中存放在仓库的一头,犹如艺术家的工作室一样集中呈现着Angerlehner收藏的轮廓。Angerlehner经常亲自换上工作服徜徉于其间,据说只有他一个人持有美术馆库房的钥匙,可见这位收藏家对艺术、对藏品的感情之深厚。美术馆的展厅宽阔通透,一眼望去,长达25米的廊道分为黑白两色,黑色是旧厂房原有的结构,白色,则是专门为美术馆空间设计所做的分隔。包豪斯实用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空间设计极具现代主义特色。而随着管理员AlenAjyinger滑动手机APP界面上的按钮,展厅中的灯光顺序点亮——科技,成为美术馆的亮点。《无常之常》——带有东方经验的当代艺术作品呼应着灯光的明暗,光影中更多了几分韵味。

外国的外国展览

近年来,重要国际展览越来越多在中国举办,当莫奈(ClaudeMonet)、里希特(GerhardRichter)、吕佩尔茨、肯特里奇的大型个展在家门口呈现,我们往往以专业交流或者追逐时尚的诉求去关注展览,往往忽略了对作品本身的关注——因为我们太把艺术当做“艺术”,而把艺术当成了学术,当成了知识,反而丢掉了艺术。

策展人梁克刚带着展览《无常之常》全球巡展,这些带有强烈东方文化辨识的作品对我们来说早已不是新鲜的视觉。而当我们在Angerlehner美术馆看到《无常之常》,作品便成了作品本身,不再带有艺术家强烈的身份认知,不带有其他展览混淆的痕迹,艺术终于以艺术本身的样式呈现,整个展览营造出一种唯美温厚的气场,萦绕在宽阔工整的现代化展厅当中,成为当地观众对“东方经验”的一种认知。当我们聊到这个来自中国的展览,说到“哪件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美术馆的工作人员Johannes说:“并没有对哪一个作品让我觉得多么特别,而是整个展览给我留下一种平静、温暖的印象。”此时的奥地利天气已略有寒意,这种温暖的感觉犹如中医强调的元气或者阳气萦绕在展厅中,赋予现代建筑的方正以生动的灵气。

在一片通透的白盒子里呈现这样的效果绝非易事,《无常之常》在之前的巡展中多以搭建布景来实现中国园林的拱门,并以展墙错落来实现借景等文化意向,而厂房改造的宽大展厅着实给以中庸曲回为特质的东方经验出了一个大难题。展览最终的呈现与奥地利联合策展人AlexandraGrimmer不无关系,在尽量节约成本和不破坏美术馆现有结构的基础上,布展团队用纱帘将展厅隔成不同的空间,为作品的展示划分出大小不一的半透明空间,一种朦胧的,难以言说的“东方经验”油然而生。

在外国看中国的展览,对作品的中外特性更容易判断。李晴的作品《雨》以汉服和线圈的形式给人一种直观的东方视觉经验,严肃,谦和,柔美,坚韧,服饰的形式感带有强烈的地域辨识度;关晶晶的《剩山》以抽象的形式和温和的色调为抽象提供一种东方的可能,在西方抽象艺术泛精神的所指中提供一种关于意蕴和诗的想象;邵译农的《九枝纹》用活动雕塑的形式隐喻了东方文化思路下的人际关系构成;郭工的《一棵松》以树木切片的高难度工艺言说了一个发明造纸术的东方历史;陈熹的作品用泼墨的形式展示一个自由爽朗的典型东方图示?同样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以西方创作手法为基底,融入东方内容的符号形式,硬朗的造型和对空间的理解更是全球化背景下的视觉呈现:潇潇的《窗系列》以倒影、反光、室内、室外的空间和光影关系在虚、实、有、空的语言逻辑中戏耍;李洪波的《木方》以他具有高辨识度的代表手法将东方玩具玩出新花样;史炯文的摄影用多重曝光的方式拍摄中国古建筑,光影的交错探讨历史的变迁;王艾的作品则以文字和色块的多重元素描述自然,融汇视觉和语言的双重意蕴,呼应心中文化的形状?

在外国看一场中国展览,更让我们清晰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融合与分野。宏观地讨论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分不清彼此,实用主义背景下的当代社会,人类世界的价值观早已达成共识,只是动手落笔间,吃炒菜的基因就流露出来——温煦、饱满,复杂而有生机。

“分享我的个人收藏”

随着展览《无常之常》在Angerlehner美术馆的展出,收藏家Angerlehner也拥有了他的第一批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相较于之前收藏的印度艺术家以电脑制图的方式创作的动物形象,中国艺术的到来似乎更契合观众对神秘东方的想象。在Angerlehner的收藏中,70%的藏品来自于奥地利本土艺术家,而30%则来自美国、俄罗斯、印度、南非等等国家和地区——一种真正的国际化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30年,艺术市场火爆10年,这个看似高大上的领域也逃离不了经济规律的束缚,买入卖出,成了财富接力。随着中国楼市、股市浪潮的一波波起伏,新富阶层更新换代,艺术市场中藏家进场出场,不过赚个作品溢价。Angerlehner的收藏则不然,当谈到如何维系收藏本身的时候,他说:“我用我做企业赚的钱来收藏,而且我至今没有卖过一幅画。没买过一幅。”一个只买入不卖出的模式根本不能成为一个商业模式,而拿赚来的钱来买画,听起来就像是瘾君子对于毒品的需求,而接下来Angerlehner的回答更将人带入到这个情境——因为我喜欢它们。

“喜欢”这个理由听起来自私又无趣。而当Angerlehner在他的家乡以旧厂房改造成一座现代化的美术馆,将整个收藏开放给公众,并邀请大家共同享用他花费了难以计数的钱和时间的收藏的时候,这个富人的的“喜欢”听上去就没有那么令人讨厌了。在一家报纸对Angerlehner的采访中,他谈到整个家族企业的传承和说服家人接受他收藏艺术的难度。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困难的经历,特别是与家人之间的冲突,才促使他采取Angerlehner美术馆现在的运营思路。Angerlehner美术馆位于位置偏僻的小镇,周围被企业和小镇居民环绕,虽然交通十分便利,但并不是一个美术馆理想的选址。为何将美术馆开设在这里,一是因为旧厂房的改造可以节省掉一部分土地和建筑成本;另一个原因,他想与家乡的观众分享他的私人收藏。

即便是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奥地利,像Thalheim这样的小镇上当代艺术同样不是主流文化。Angerlehner美术馆从孩子入手,与小学中学展开丰富的公共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受到当代视觉艺术的熏陶。Angerlehner的策略是让孩子去影响大人,将学校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回家告知父母亲朋,从而吸引更多观众来这里看看发生了什么。从娃娃抓起,实现当代艺术的传播和普及。据说他的营销手段略有成效,但是面对美术馆高昂的运营成本,来自个人的财务支持也让他觉得很吃力。单凭一个“喜欢”,Angerlehner就像一个骑士,在追求艺术的路上无畏前行。

走出美术馆,《无常之常》的奥地利联合策展人AlexanderaGrimmer指着美术馆封闭的外墙说:“本来美术馆的外墙想留出缝隙做到内外通透,但是Angerlehner怕这些缝隙里会有小虫筑巢,就没有采用这样的设计。”强迫症企业家的硬朗运营策略促使美术馆成为当代文化普及的重要机构,而带有东方经验的当代艺术作品为这里加持开光,软化温煦了工业空间的冷酷氛围。在一个全球文化互联的时代,我们期待更多Angerlehner加入到分享的行列,更希望看到中国收藏家能以同样的心态进行艺术品收藏。那份站在展厅,看着观众对自己的收藏品头论足的愉悦,只有美术馆的主人才能体会。

热门展会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