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要提高展会经济效益,就必须在展会经济活动中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这也是评价展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准。通常,对展会经济效益的评价也须重视对以下方面的比较分析:一是展会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同社会需要的比较,必须努力生产和提供物美价廉的展会产品令展会者满意,才能促进展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二是展会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同劳动消耗和占用的比较,要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和占用,获取较多的有效成果。三是展会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同资源利用的比较,要提高展会资源的利用水平,并寻找充分利用展会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四是展会经济活动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有机统一。
展会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分析展会企业的收入、成本、利润的实现以及它们之间的比较来体现的。因此,要分析展会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应掌握好各主要指标的经济含义和计算方法:一是展会企业的营业收入,营业收人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展会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而且反映了展会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二是展会企业的经营成本,分析展会企业的经营成本,一方面要分析成本的发生及构成情况,从而有利于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及管理;另一方面把经营成本同企业职工人数进行比较,反映展会企业的成本水平。三是展会企业的经营利润,该指标集中反映了企业从事展会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果,体现了展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在跨国公司在我国举办的展览会中,国外参展商的比例达到60%以上,但由于它们是由跨闰公司通过其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招来的,参展商的参展费用已被内部截留,最终流人我国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如2001年汉诺威公司在上海举办的汽车展览会,大部分收入没有汇到中国来,我国仅此一次展览会的外汇和其他利益流失就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因此,由我们自己举办的大型展会的效益更为可观,但同时也更应慎重,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兹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为例,虽然其门票、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直接收入预计将达91.1亿元,并为各行各业带来15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世博会耗资巨大,我国的国力有限,必须借鉴汉诺威等世博会亏损的经验教训,加强投资管理的战略理念,采取效益型的投资目标,确定适度的投资规模,避免投资失误,力争取得较好的经济回报。可能影响上海世博会投资规模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展会场地的发展状况、展会旅游需求规模、承办展会的各部门的调控能力等。要在有效、够用的基础上科学控制上海世博会的场地面积从而调控投资规模,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浪费;在优化投资结构和投资布局上科学论证、谨慎投资,注重经济与社会效益两不误、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经济投资及其效益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把上海世博会办成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盛会。
再看如何转变办节观念和方式,以市场化手段获得必要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每年仅见诸报端的人造节就有上千个,虽然展会节庆不仅能吸引大量参与者和参观者,同时也能极大地提升主办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多数地方的节会实际上是赔钱赚吃喝,节会搭了台,经济没唱戏。目前各地名目繁多的节会活动已经成了一种所谓宜传城市的重要手段,大到服装节、旅游节、民歌节,小到樱桃节、柿子节、蔬菜节,当地政府无不是大张旗鼓全力造势。这些节会活动的主旨都是“xx搭台,经济唱戏”。可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在经济唱戏中得到实惠,反而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的节庆初衷是想要请一些外商来参会,结果国外客商没来几个,也没达成合作意向,明星成了文化节的重要角色,办成了当地政府自娱自乐的文化节,而演唱会高昂的门票只能由企业包销,变成了“企业搭台,政府唱戏”。
政府操作展会的实质是大量的补贴在维系一个本该市场化运作的展会,其后遗症是这个展会没有经过市场的考验,先天不足,而由于政府插手市场,又影响了很多原本有市场又具发展潜力的展览会的健康发展,影响品牌展会和展览公司的发展。
节庆的盈利模式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通过吸引客商。凝聚人气,从而带动消费。众多节庆不缺人气,但至今难以盈利,究其原因,是定位有偏差,组织者把节庆看作了“活动”,而“活动’,似乎是远离市场的,经费投人也应由政府财政开支。既然有经费来源,又没有经营上的压力,节庆活动的组织者自然只求热闹,很少考虑成本、利润、投资、回报之类的事。
因而必须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把“举办节庆活动”变为“经营节庆产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不考虑投入与产出、成本与利润的节庆.其生命力必不长久。成功的节会,其组织是非常重要的,真正想促进经济发展或者产业的发展,必须明确办节的主导思想:节会的主角不该是歌星影星,而应是国际知名的大公司以及对区域经济、地方发展有话语权的专家;办节不是件坏事,关键是应该根据当地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选择项目。一个城市要宣传自己确实要找一些由头,但这个由头要结合自己的特色和本地发展的需要。
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财政投人才是有效的。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节庆不是市场失灵领域,南非、美国等诸多国家城市节庆的盈利实践证明,从拍卖节庆冠名权、拍卖电视转播权、外包门票销售,直到带动城市服务业的方方面面,节庆都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以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形成富有生命力的节庆产业。所以政府财政应从节庆市场退出,将节庆市场化运作。杭州在吸取一些地方政府包办节庆、耗费财力的教训后,从2001年起果断地把西湖博览会推向市场,全部采取规范化的商业运作,光是开幕式晚会门票总承销权就拍卖了30万元,拍卖晚会冠名权又拿回20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上海等地也都有将节庆市场化运作的成功范例。所以展会经济效益能否形成,能否形成产业链产能,除了政府干预要适度外,制度要逐步完善,在市场行业中寻求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