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主办的国际合作论坛上,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孟冬平表示:“医用耗材一直在我国医疗器械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际市场,我国医用耗材已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因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与竞争加剧导致市场调整,我国医用耗材在2016年呈现量增价跌的趋势,企业间的价格战日益加剧。”

图:越南第17届国际医药制药、医疗器械展
出口以数量弥补金额
我国医用耗材出口额由2012年的55.62亿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59.5亿美元,接近60亿美元大关。2016年,医用耗材外贸规模达到86.2亿美元,同比下降1.94%。我国出口的多为输液器、注射器、普通气管插管等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的医用耗材产品主要还是依靠低价占领市场,品牌影响力明显不足。因此,我国医用耗材呈现出出口价格下降、以数量弥补金额的状态。
孟冬平强调:“近年来,中国医用耗材市场竞争激烈,竞争主要来自国内同行。目前,产业生产成本不断提升,低价竞争情况屡见不鲜,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整体价格下降,利润空间降低,使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经营均遭遇较大挑战。”
目前,医用耗材出口总体上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价格竞争,如果想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必须把产品结构从低附加值向中高附加值转变,制造模式从贴牌生产转型升级向原始设计制造商方向转变。
建立自有国际知名品牌
我国医用耗材产品的出口数量很大,大部分传统产品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行业整体的研发水平较低,缺少核心技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主要被进口产品垄断。目前国内生产的医用耗材产品在质量上与国际标准有差距,作为三类医疗器械,很多国家都已要求产品需通过FDA认证。
从长远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医用耗材产品出口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技术水平差、资质不健全的生产企业将失去市场竞争优势。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拥有国际著名品牌数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医疗器械行业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总体而言,在我国医用耗材行业,中国的知名品牌比较缺乏,低品牌认知度的竞争行为广泛存在。
医械出口转型寻求方向
产品升级的压力不仅来自国内的激烈竞争,在海外市场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医用耗材生产企业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借鉴国外技术优势和管理模式,逐步向高端市场迈进。
从进口的角度看,外资企业已基本垄断我国医用耗材进口市场,其优势主要在先进的生产设备、模具和现场管理。外资企业已在国内投资建厂,大大降低了进口成本,生产的产品直接在国内销售或者返销到国外,这加剧了与国内企业的竞争。
未来三到五年,耗材市场的竞争主要在国内,以价格竞争为手段。本土企业要适应国内外不断变化的环境,解决面临的供应问题,如原材料价格上升、降低物流成本、节能减排等,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